当前位置: 羁绊动漫二次元资讯

解析为何日本动漫改编真人电影越来越多

2016-05-05 10:52

现在正是漫改的黄金年代。

 

有留意日本电影业的读者,大抵不难发现近年的日本电影,由动漫改编而成的比例可谓与日俱增,而且大部分的动漫改编作,往往会是年度焦点所在,而它们的叫座力通常可以超越本土市场的限制,达至国际层面的发行水平。

以香港为例,近年能够发行上映的日本电影,正好不少均是由动漫改编而成,例如《GANTZ杀戮都市二部曲》、《深夜食堂》、《寄生兽》上下集、《海街女孩日记》、《进击的巨人》及《爆漫》等,由此可见影响力之一斑。

 

▲ 改编自安倍夜郎同名漫画的热剧《深夜食堂》
 

回溯改编基础

回头说来,日本把动漫作品,改编为真人电影可谓由来已久。金泽诚在《漫画原作的日本映画小史》中,曾指出历史上首部动漫改编的真人作,是把1937年《朝日新闻》上连载漫画《江户之子阿健》改编的真人作,主角由榎本健一饰演。可是渡边大辅也曾提出异议,认为早于大正末期的25年,已有人把麻生丰的畅销漫画改编成真人电影。不过对我们来说,因为也非日本电影历史的研究者,反过来最重要的关心点,乃在于为何在零零年代以降,日本电影的动漫改编作会大幅飙升?

当中有好几个因素值得我们细察,首先是零零年代以降,日本电影的制作模式可谓进入了新阶段,由过去一直由电影公司作主导(即东宝、松竹、东映及日活等),改而为以“制作委员会”模式出发的合资制作阶段。

简言之,策划主动权再不会被动地受制于电影公司。尤其是拥有畅销动漫作版权的出版社,他们拥有影像的改编权,于是自然可以主导先机,以肥水不流别人田的态度,积极筹备电影版本的生成。

另外,也因为计算机合成影像的进步,过去在动漫中有很多超现实的场面设计,本来根本不可能予以具体影像化,但技术的改革令到不可能出现的画面,逐一诞生在观众眼前。上文提及的《GANTZ杀戮都市二部曲》、《寄生兽》上下集及《进击的巨人》等,均可属此类型下的表表者。

 

▲根据岩明均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《寄生兽》
 

最后,随着世代趣味及价值观的纷陈多样化,对创作一方而已,要捕捉受众口味的难度与日俱增。可是电影的投资庞大,容许试谬的空间不大,简言之,一旦对市场反应的预计出现误判,随时会出现损失惨重的投资失利情况。

有见及此,已经有市场基础的畅销动漫原作,便成为大家拥抱的灵丹妙药,因为文本已有一定的粉丝基础,只要在此根基下再加入更广受不同阶层欢迎的元素,自然有较大的成功机会。正如上文所云,因为动漫作早已在海外拥有大量粉丝,因而也令到此等作品的海外发行机会大增,同样收减低风险之效。

零零年代开启的黄金时代

或许我们稍作极速的回顾,就可以唤回大家沉睡的记忆,意识到动漫改编为真人电影的重大影响力。2002年由曾利文彦导演《乒乓》(松本大洋原著),几已被公认为此范畴的奠基代表作,因为洼冢洋介模仿动画主人翁的造型,再加上CG合成出来令人耳目一新的乒乓对决场面,令人明白到漫画转化为真人,绝非不可能的任务,而且反应也超乎预期地理想。

其后由羽住英一郎导演的《海猿》(小森阳一原案,佐藤秀峰)系列,更加由2004年开始,至2012年为止共推出四部电影版,证明了动漫改编的真人作,早已可以成为畅销的长期保证。其后大同小异的例子接踵而来,山崎贵导演的《ALWAYS三丁目的夕日》(西岸良平原作),由2005至2012年也推出了三部电影版。

有部分当红作品,更加可以有不同导演的版本出现,最著名的例子自然属大场鸫及小畑健原著的《死亡笔记》。漫画先有金子修介导演且大受欢迎的《死亡笔记》(2006)及《死亡笔记──THE LAST NAME》(2006),后来到了2008年再由《午夜凶铃》的名导中田修夫改编为《I CHANGE THE WORLD》,可见此动漫原作的剩余及再生价值有多大潜力。

 

 

2015年的当前处境

回到眼前刚过去的2015年,我想指出动画改编为真人电影的大盛风气,正如任何现象一旦蔚然成风后,也必然出现正反两面的发展路向。刚才提及因CG的进步,令超现实的动漫作可以呈现于观众目前,但同样可以成为败笔的关键所在。

以《进击的巨人》为例,这本万众期待的漫画所改编的真人电影版,恰好成为备受批评的众矢之的。

我认为最主要原因取决于背景世界的构成──是的,计算机特技在今时今日当然已接近去到无所不能的地步,但一旦仔细看下去,要解决计算机合成影像与真人配合之间的问题,仍未一蹴而就可至。

简言之,《寄生兽》及《CANTZ杀戮都市》两者虽然有大量的奇思异想,但发生的空间大体上在日常环境中,所以星际异物的计算机特技,不过乃融入具体现实背景支持的影像中。

反过来而言,《进击的巨人》的空想世界极其宏大,如当中的场景“主角”──巨大城墙本身正是不得不以全计算机特技建构,而人物反过来只能“粘贴”在虚构的计算机背景上,于是所有正常的景深可谓荡然无存。

最明显的例子是艾伦(三浦春马饰)、三笠(水原希子饰)及阿尔敏(本乡奏多饰)一起去城墙探险一幕,人物角色身处的前景与计算机特技画出来的城墙后景,完全以“平面粘贴”方式“合成”,令人一看便不禁哑然失笑。
 



▲《进击的巨人》真人版

但从另一方面而言,也因为动漫改编已大行其道,因此一些本来不为人瞩目的优秀小品,在睿智的导演眼中,同样得到改编的机会,令到观众可以欣赏到出色的小本作。

由是枝裕和执导的《海街女孩日记》(吉田秋生原著)正是这方面的出色作,原著漫画本来仅属不太多人留意的小品,但在导演的点化下,一举而成为瞩目的文艺杰作。

是枝裕和一向对“弃子”故事情有独钟,他借《海街女孩日记》的“弃儿”情境设定,去探讨“弃儿”社会的自救/他救可能性。电影中的四姊妹故事,表面上的“弃儿”是浅野铃(广濑铃),但不要忘记其实三姐妹幸(绫濑遥)、佳乃(长泽雅美)及千佳(夏帆)本质上同属“弃儿”,甚至严格来说,她们乃“双失弃儿”──先有父亲因外遇而出走,后来连母亲佐佐木都(大竹忍)也弃她们而去,致使彼此多年不见,音讯断绝。

导演希望透过《海街女孩日记》的故事,令观众感受到同生共融的康复力,以及探讨处理“弃儿”的自省问题。是枝裕和的用意清晰不过,忠于自己的本心才是对“弃儿”的最大挑战。

过去导演把“弃儿”故事的焦点,置于如何去解决及面对外在的困难挑战,但若然一切都安然度过,那么剩下来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──明白自己所以来及所以去的抉择。

此所以于我而言,黄金年代乃外在的机遇,有危也自然有机存在,仅视乎不同的创作人如何把握契机,去成就自己的事业高峰。

 

▲《海街女孩日记》剧照
 

作者/汤祯兆

友情链接: